海明威曾经说过一句话:
“如果你足够幸运,年轻的时候在巴黎居住过,那么以后无论你去了哪里,巴黎都会一直跟着你。”
这句话让很多人心有戚戚焉,大概世界上所有伟大的城市都有这样的特点:它们会在无形之中影响你的口音和喜好、改变你的气质和习惯,乃至重塑你的个性、价值观和对待生活的态度。 继续阅读“为什么说北京才是最像纽约的中国城市?”
海明威曾经说过一句话:
“如果你足够幸运,年轻的时候在巴黎居住过,那么以后无论你去了哪里,巴黎都会一直跟着你。”
这句话让很多人心有戚戚焉,大概世界上所有伟大的城市都有这样的特点:它们会在无形之中影响你的口音和喜好、改变你的气质和习惯,乃至重塑你的个性、价值观和对待生活的态度。 继续阅读“为什么说北京才是最像纽约的中国城市?”
三月初去巴黎和巴塞罗那参加一个活动,行程很匆忙,把往来机场的时间都算上,两个城市总共才呆了四天,几乎可以说是day trip。
巴黎我去过几次,景点博物馆都逛过,所以这次除了莎士比亚书店以外,就只是在塞纳河边和蒙马特高地晃悠了一下。巴黎还是一如既往地复杂深邃迷人,每一个细节里都有无数的故事,无论去多少次都不为过。有时候甚至觉得,只要双脚走在巴黎的街道上,就已经实现了去巴黎的意义。 继续阅读“在巴塞罗那看到一些奇怪的街道和房子”
想介绍下 gap year,也就是中文的间隔年,因为发现虽然很多人听说过这个名词,但对这个概念具体是什么意思还一知半解。
简单来说,gap year 就是在欧美国家,很多年轻人会选择在高中毕业后即将上大学前,或者大学毕业后即将步入社会之前,用一年的时间到世界各地去旅行。 继续阅读“你的人生也需要这样空白而无所事事的一年”
Blue Hill,蓝山,既是一家餐厅,也是一个农场。它位于纽约远郊,大概相当于廊坊到北京,或者崇明到上海的距离。
餐厅依托农场而存在,没有任何菜单,每天早上厨师们会到农场摘菜,然后决定晚餐做什么。 继续阅读“一个不起眼的偏僻小餐厅,如何变成了美国上流社会的聚集地?”
最近大家都在谈论中产阶级,但我发现很多人对这个概念存在着误解。
第一个误解,是认为中产阶级等同于精英。 继续阅读“为什么我喜欢纽约?因为纽约提供了中产阶级理想生活的一个标准模板。”
最近一段时间很多人都在追《小别离》,我也在看。
和大多数国产电视剧一样,这部片子的情节推进有点缓慢,看惯了信息量大、情节密集紧凑的美剧,多少会不太习惯,所以一开始我看得有点漫不经心。 继续阅读“《小别离》为什么好看?因为讲的是我们每一个人的焦虑和困境。”
纽约唐人街有一个地方叫“且林士果”,英文叫“Chatham Square”,和世界上很多华人社区奇怪的中文地名一样,这是一个典型的港式粤语音译,“士果”就是广场的意思。虽然号称广场,但其实只是紧挨着唐人街地标建筑孔子大厦的一片极其狭小的三角区域,中心还立着一尊林则徐雕像。每天固定有几个时刻,会有几辆大巴车开过来,停在且林士果的街角,然后很快有人三三两两地上车。装满乘客以后,这些大巴就会启程,先向西穿过哈德逊河底的荷兰隧道进入新泽西州,然后沿着大西洋海岸一路向南。 继续阅读“开往大海的发财巴士”
在所有分析美国为什么能雄霸奥运金牌榜这么多年的文章里,都会提到美国人天性中对体育的热爱,对肌肉的推崇,以及因此而形成的庞大的群众体育基础。
不管男女,只要有一副好身板,有古铜色人鱼线八块腹肌,即使胸大无脑,也是性感指数报表,到哪里都吃得开。具体的例子可以参考《老友记》里的Joey。 继续阅读“暴击、旋踢,锁技、高飞……看得人肾上腺素飙升”
过去十年,我在北京和纽约之间几度来回,横跨太平洋搬家了好几次。这两座城市几乎瓜分了我整个青春,也携手掠夺了我对城市所能怀有的所有情感,这些情感很难简单地用喜欢或者不喜欢来简单地定义,其中混合了热爱,感激,失落,挫败,留恋,厌倦等等许多难以言说的感受。 继续阅读“比选择在哪里生活更重要的,是选择怎样的生活”
提起里约奥运会,相信很多人脑子里最先蹦出的词里面,一定会有“黑幕”,“碧池”,“混乱”,“兴奋剂”……
没错,这届奥运会的确是挺混乱的,而且似乎充斥着无尽的口水,这是不争的事实。
但是,如果你对里约留下的印象只有混乱和不堪,那也挺可惜的。 继续阅读“如果每天刷我们屏的是这样的新闻,里约奥运会给你的印象会不会不一样?”